失色的社會福利政策

十月是世界心理衛生聯盟(網址:http://www.wfmh.org/)指定的心理健康月,以精神障礙者及其親友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屬代言,發佈"心朋友之聲第十篇",並且同日將訴求遞送給行政院及相關部會.

 

去年(96年)以來,台灣劃時代的完成了「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精神衛生法」、「國民年金法」等重大法案的修訂/新訂.

但是心生活協會和許多身心障礙服務機構及團體,發現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對於協助能力不足之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庇護工場",有諸多不合理的規定,使得庇護工場的發展緊縮乃至於面臨危機,也使得在庇護工場中學習的輕度及中度身心障礙者,在庇護工場依新規定為其投保$6,000元薪資等級的勞保後,即被排除保國民年金的納保範圍之外,不能夠提早累積國保年資.

庇護工場營運日益困難,供給無法增加,對於人數日益增加的精神障礙族群,有著不利的影響.

 

呼應世界心理衛生聯盟(World Federation for Mental Health) 2008年 "Making Mental Health a Global Priority 讓心理衛生(亦可譯為精神健康)獲得全球重視"的健康訴求,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呼籲政府比照法律扶助基金會的成立,由行政院逐年撥款成立"精神心理衛生社區服務發展基金會",充實社區中的精神心理衛生福利服務設施和人力.

金融風暴讓很多銀行的理財專員背負沉重負擔,進辦公室就先哭,我們需要更普及更專業的心理諮商資源.

困難的年代,需要照顧長期性失能的精神障礙者的家屬,負擔日益沉重,我們需要更多的社區精神病患者個案服務員,需要給家屬們更多的支持,給精神障礙者永不結案的扶持.

 

時值政府推出「近貧補助」,對於自身未必感受困苦之人尚且主動發放津貼,社團法人台北市心生活協會建議,經濟低迷擴大內需的政策考量,亦能同理超過六百萬人口之精神族群(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屬親友)的苦; 好的社會福利政策,應該是「建立服務體制、架構」,幫助大家生出 脫離困境之能力的「基礎建設」,盼望政府能運用擴大內需經費,學習新加坡政府近年的作法,積極的邀請國外專家到 國內,密集的培養、訓練精神心理衛生專業人才,並且積極籌劃補助民間團體推出創新、多元的服務設施及方案,在台灣廣泛推動先進國家實證有效的精神社區服務。(心生活 www.心生活.tw )

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