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異才是常態
出國時最有趣是發現香港、歐、美、日...不同國家的馬桶形狀都差不多但高度很不一樣,身體馬上就會感受到,在歐洲國家還遇過連我都要墊腳的馬桶。日本最接近台灣,乍一想,台灣有做過自己國人的身形研究嗎?這樣的相近,是直接抄襲日本規格,還是日據時期統治者留下來的規格?我們有意識在定"規格"這件事情嗎?
昨天有一群障礙圈的夥伴們去開會,討論無障礙計程車的規格,門該多寬、多高才夠。有一說就是因為當時規格訂太高太寬太嚴格,車價太貴才會讓司機卻步。而障礙者也不是所有人都那麼高大魁武,何不設定另一個"低規格",讓更多司機或車行願意投入,這樣也許80%甚至90%的人也都可以適用,如此可以加快計程車無障礙化的腳步。
可是在我看來,不管是直接降低規格,或者保留原規格再設一個低規格的,表面看似市場選擇A、B兩款,但不就是鼓勵了司機們去買低規格的車嗎?這些"先求有、再求好",真能達到所謂的友善、通用嗎?如此一來,誰還會去買高規格高價位的車輛?誰還能訂到高規格、大家都適用的無障礙計程車?
過去,障礙者就是那個被主流排除的5%、10%,如今我們還要再訂一個規格,再次排除最最需要的障礙者嗎?如果認為擴充B款,可以加快腳步,那麼相對於需要高規格A款的障礙者的交通措施是甚麼?是不是應該要一併討論?是不是當無障礙計程車滿街跑,隨手都可以招的時候,A款車的需求者還是要一周前預約、晚上8點沒車?當然也可以想像,在直轄縣市的障礙者跟其他縣市的障礙者交通的便利性將有多大的差距,這個差距難道不是他生命受限的差距嗎
-----------
生活中"規格"不時現身,有時伴隨另一個人的溫柔好意,但更多時候四下無人只能輕嘆無奈。眼看廁所寬敞卻剛好卡住後輪的那道門寬、百貨堆滿貨物的狹窄通道(就差兩步到手卻只能繞路)、陳架上拉長脖子也看不清楚的標示(根本別想拿到)、努力墊高身體手指頭向下延伸在冰櫃裡撈也撈不到冰棒的深度、走在一格格充滿童趣跳躍的步道上輪子只能剛好卡進碎石的寬度.....
輪椅或許也不可能無限制地長大長胖,否則光是出門可能就卡住、電梯進不去、公車上不了...所以想到規格跟著障礙者的需求走就會無限上綱,既然有這樣的憂心,是否更可以藉此機會好好對話,就像是覺得代步車又大又長,擔心他不好上公車,絕對不是發文拒絕代步車上公車就可以的事,也不是擔心輪椅太重就要大字標示自白貼在後面啊~~政府對待障礙者不該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可以頭痛砍頭、腳痛剁腳啊....
- Facebook Like
- Google Plus One
- sylvia 的 BLOG
- 瀏覽次數: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