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無礙邁向友善生活

sylvia's 的頭像

民國69年我國第一部[殘障福利法]通過三讀,回溯歷史,此法的通過乃是當政者順應時代潮流所為,至今30年過去 了,法的對象[殘障]改稱為[身心障礙],法的角度從[福利]、[保護]演變到[權益].不論是名詞或觀點都一如最初,追隨潮流合乎時宜.然而,有多少人 注意到我們生活的環境空間是否真的讓身心障礙者得以表現得合乎時宜,而不是處處暴露障礙

.

請你坐進來思考
行無礙協會並不是一開始就抱著多大的理想或者有多少人簇擁而成立的,相反的,行無礙的成立只不過是因為每天必須坐在輪椅上,於是從輪椅上的視角出發,把自 己生活面對的障礙認真反覆的面對,終於發現,那個本質裡愛玩不安於室的自己所受的限制,真正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坐在輪椅上,而是因為這個社會還看不見坐在輪 椅上的人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向度裡面的需求.用腳走路的人設計的餐廳、商店、住宅、博物館乃至於巴士、鐵路等等建築物或大眾運輸系統並沒有真的[坐進]一 個行動不便者的立場思考,因此這些年來[體驗]一直是我們做教育訓練與社會宣導的重要方法,邀請用腳走路的人試著坐進輪椅,去看看原來熟悉的環境中因為輪 椅帶來的不一樣是什麼,體會一下身障者可能的生活情境,我們希望邀請你坐進來思考。

相關圖說

旅行中發現自己
選擇從旅遊出發,因為旅遊涵蓋了每天生活必須面對的食衣住行育樂的多重元素,更重要的是行無礙的夥伴都有一顆愛玩的心,樂於享受大自然遊程帶來的驚喜!行 無礙協會和十幾個生態保育團體合作[牽手無礙]至今邁入第六年,便是透過大大小小的旅遊和大家一起走出去!這六年來我們走過內洞、日月潭、坪林、北埔、墾 丁…許許多多美麗的地方,蝶舞、蛙鳴、閃閃動人的螢火蟲,正是因為有一群人願意跟我們一起設想一個身障者出門可能要面對的種種情境,才能讓活動維持每年至 少六到八場的進行著。更令人開心的是,看到參加的朋友從難得出門、不擅言詞、怕添麻煩,漸漸的開始規劃自己喜歡的活動、開展笑顏、表達自己的不方便以及如 何協助,這一切慢慢的、細細的、美麗的改變就在每一次的活動中發生。

相關圖說

行無礙做為起點
對行無礙而言,身為一個公益社團,我們的企圖不只在和大家一起走出去!走出去是為了被看見、為自己發聲,協會的目標在於促進身障者的社會參與以及獨立生 活。在接觸更多參加者,不論是身障者或者他們的家屬朋友之後,更堅定我們的想法:認為社會參與以及獨立生活乃是一體兩面,不僅僅是要讓身障者能夠參與各種 生活面向的活動,怎麼樣讓各種活動的辦理單位在一開始就能想到參加者當中可能有身障者,哪怕只有一位才是重要的工作!就像談[無障礙環境]當中的扶手、斜 坡只不過是硬體設備的一小部分,這一部分其實是最容易達到的要求,但是,真正的無障礙談的是一種生活,是動態的、是進行式的、是人與人互動而來的,因此行 無礙是起點,貼心友善才是終點。

相關圖說

隨意自在所行無礙
淡水這六年來連續獲選為國人旅遊第一名的景點,在這裡舉凡台灣所歷經的重要過程皆與它發生關聯,除了老街、美食、夕陽與海風,歷史、古蹟、文化都值得前往 探訪。我們自己生活在淡水,相信從小的地方做起才會有開始,倘若能成功推廣淡水為友善城鎮,便有機會將這樣的理念推行到其他更多地區。友善生活從無障礙環 境著手,但並非只是針對身障者的需求,而是去除[絕對強壯健康]的角度去思考,舉凡老人、小孩、孕婦、臨時受傷或者體力不佳時都可以是主要使用者,因此無 障礙環境從硬體出發翻轉軟體思維,夢想的那一端是多元友善的生活。華嚴經淨行品偈頌有這樣一段經文:[若在厄難,當願眾生,隨意自在,所行無礙],行無礙 取其精神,一起走向夢想那一端不是寄託而是實踐!

註:本文同步發表在外交部NGO雙語網( http://www.taiwanngo.tw/story0_detail.asp?id=8681&subjectid=46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