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訓練初體驗
跟隨行無礙協會一段時日了,這是第一次參加親近自然活動的志工訓練課程。屬於工作人員的我,被賦予拍照的責任,於是我拿著小相機,和跟拍的媒體攝影師一樣,忙著穿梭會場捕捉畫面。直到拍攝告一段落,坐在大家後面仔細聽講,才發現訓練課程的巧妙之處。
一開始主講人許大哥先以國外參與各項運動的身障者照片,打破一般人對於輪椅族”能做什麼”與”不能做什麼”的刻板印象。接著以腦力激盪的方式,請大家猜猜國內身心障礙者的類別與人數,這段「我猜」令現場熱鬧起來,大家開始融入這次課程的內容。氣氛正熱的時候,重頭戲上場,在場所有坐輪椅的人都是模特兒,就連一位撐拐杖的男士都友情客串來坐輪椅,讓志工親自演練推輪椅的方式。
輪椅看起來都一樣,可是經過說明才知道,有些構造是相異的,因為每個坐輪椅的人都有差異性,所以協助者也得認識這些特性,推起來才順手。可別看輪椅有輪子,要推著我們這些重量級人物上斜坡,也不是一下子就OK的喔!因為大部分來參與的培訓志工都有種使命感,剛開始練習好像又期待又怕把人傷害,又緊張又要出力氣,一些女性志工已經開始臉頰泛紅了。練習扶輪椅上下階梯的時候,大夥兒紛紛「伸出援手」,就擔心把輪椅上的人給倒出去了。
其實只要瞭解正確的操作方式,即使遇到階梯也能以最省力、最安全的方式應付,這也是為什麼推輪椅必須專題說明。畢竟坐在輪椅上的,以及站在輪椅後方的,都希望彼此輕鬆愉快同行。
最後,許大哥要我們輪椅族分享常遇到的狀況與擔心;也請資深「推手」黃蓉(親近自然伙伴),從協助者角度分享一些心得。黃蓉舉了一個例子;曾經志工們抱某人上獨木舟,把他的腳扶好以後,他卻又”偷偷的”再挪回來,就這麼重覆兩次,最後是黃蓉主動詢問,才發現這個人真正的需求。說起來,大部分雙方的困擾,都是彼此不好意思開口所導致;被幫助的人不好意思要求更多、更細節的協助,或是根本不敢拒絕不必要的協助。而幫忙的人則猶豫是否要伸出手或住手,也擔心問太多會失禮,這些心理上的小落差,也是志工訓練很重要的提醒。整場課程,就在軟體(觀念與溝通)與硬體(協助的技術)交互呈現中,流暢的進行,連我這資深輪椅族,都感覺受益良多。
為了讓攝影機拍個仔細,銘謙(也是親近自然伙伴)推著我做示範,其中銘謙對我說「我都沒有碰到妳的腳喔!」,這句話很讓我深思。因為一般坐在輪椅上的人,放在踏板上的腳,腳掌前半部都會突出於踏板外,萬一旋轉時不注意,腳就撞到旋轉半徑內的物體了。如果旋轉得急一點,撞到是很痛的,若是脊髓損傷者,雖然沒有痛感以警覺,但很可能腳趾頭就撞瘀青了。這是個很細微的部分,可是參與親近自然活動的資深伙伴們,幾乎都會注意到。
事後我開始想,之所以我寧願和別人一起出去玩,是因為我可以無負擔的教他們怎麼推輪椅嗎?假如和自己家人一同出門,遇到有障礙的時候,家人會以直覺反應去處理,彼時我也急著糾正,以免他們越弄越糟,結果就是彼此都氣急敗壞。
和我最近距離接觸的家人們,卻從沒有上過「如何正確推輪椅」之類的課。
這麼多年下來,在某方面的相處總是比較小心,也很少共同出遊,以避免不必要的磨擦。難道我不能自己來教家人推輪椅嗎?不是不能,只是我覺得怪怪的。
假如,家有輪椅族或需要被照顧的成員,都可以讓家屬去學習(或至少瞭解)相關的知識,那麼,應付日常生活是否也變得容易些?我這樣的期盼,會很奇怪嗎?
- Facebook Like
- Google Plus One
- Iris Lin 的 BLOG
- 瀏覽次數:3587